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工業脊柱(產經觀察)

来源:火狐体育官网app入口    发布时间:2025-09-27 01:54:40

  習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公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行擋!”

  中國公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抗戰期間,有這樣一群實業家,他們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氣,為抢救民族危亡砥礪前行,書寫了一部實業救國的熱血史詩。本報記者近来走進3家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企業,從中回望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感悟實業興國、實干興邦的偉大力气。

  走進中國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化公司”),一套已有90年歷史的老裝置有目共睹。

  “這是我們公司的榜首套裝置,至今仍在生產工業硫酸。”本年90歲,曾任南化公司總經理、中國硫酸工業協會副會長的郭克禮介紹,1934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南京創辦了永利铔廠,即南化公司的前身。

  時針撥回上世紀30年代,正當范旭東准備大干一場時,七七事變爆發,剛創立不久的永利铔廠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寧舉喪,不受奠儀!”面對日軍的威胁利誘,范旭東嚴詞拒絕协作。隨后,永利铔廠遭受了日軍的空襲轟炸。

  為了保存民族化工的火種,時任永利铔廠總工程師兼廠長、闻名化學家侯德榜臨危授命,指揮工程師和工人們拆开設備、轉移圖紙,工人們用扁擔挑著拆开下來的零部件,與小舟等东西相結合,通過長江水道向西撤离,最終將部分關鍵設備運抵四川五通橋,重建工廠。

  在南化公司的廠史陳列館裡,記者看到了永利铔廠在抗戰期間战胜困難堅持生產的史料:由於四川當地井鹽質量差、價格高,侯德榜放棄了老练的蘇爾維制鹼法。在試驗近500次、剖析了2000個樣品后,1943年,侯德榜研發出了“侯氏制鹼法”。這一開創性的制鹼办法,將制鹼與合成氨流程合二為一,生產設備簡化了,生產流程縮短了,不僅把食鹽中的鈉使用率從35%进步到96%以上,本钱也下降近四成。

  新中國建立后,永利铔廠實行公私合營,並組建南化公司,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榜首台高壓容器、榜首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裝置……時代變換,南化公司愈發充滿生机。

  就拿有90年歷史的老裝置來說,南化公司正在實行換新行動,將其更新用於生產電子級硫酸產品。

  “芯片生產就像在指甲蓋上建城市,電子級硫酸就是清潔這座城市所用的水,其純度和潔淨度對芯片的成品率、電性能及可靠性有著重要影響,必須用严苛標准要求。”南化公司科技發展部轉型辦負責人季峰崎說。现在,南化公司正在採用蒸發提純法,從工業級發煙硫酸中提取電子級硫酸產品。

  “抗戰期間‘命能够丟,實業命脈不能斷’的骨氣,在新時代轉化為公司創新發展的銳氣。”南化公司總經理劉振寧說,近年來,南化公司一向走在創新發展的路上。

  9月3日上午,滿載30噸液體二氧化碳的槽罐車駛離南化公司,發往江蘇油田。這些從化工生產過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將用作驅油劑,助力油田驅油增產。

  “在CCUS(二氧化碳捕集、使用、封存)這個新賽道上,南化公司建成中國石化首個碳捕集重點實驗室,每年可捕集40萬噸二氧化碳用於油田驅油,並構建了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完好鏈條。”劉振寧說。

  耗時9年研發的C307—M型甲醇催化劑,在國內外100多套裝置上應用,市場佔有率達30%﹔持續技術攻關,研发的橡膠防老劑6PPD和TMQ成為全球首例獲得國際認証的碳中和產品﹔研發的廢酸再生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已服務40家企業……现在,這顆長江灘涂上的工業星火,已成為中國化工企業堅持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的成功樣本。

  雲南昆明安寧市,位于著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武昆股份公司”)。這家建立於1939年的企業,在戰火中誕生,在發展中壯大,挺起了中國的“鋼鐵脊柱”。

  時光回溯到1937年,上海淪陷后,中國電爐煉鋼創始人之一的周仁,為保護科研成果,將工程所需很多的儀器設備和書籍資料裝成700個大箱子,於1938年隐秘帶離上海。歷經一年長途行进,輾轉香港、越南,最终從滇越鐵路抵達昆明。

  強國必先利器。“一個國家沒有鋼鐵就像人沒有骨架。”周仁不斷奔波呼吁,期望凭借現有的設備和技術力气,為雲南建一個鋼鐵廠。

  1939年2月22日,在愛國人士的聯合支持下,公私合股的中國電力制鋼廠應時而生。同年11月,雲南鋼鐵廠也正式建立。自此,作為昆鋼前身的中國電力制鋼廠和雲南鋼鐵廠,承載起了“鋼鐵救國”的夢想,在炮火硝煙中艱難起步。

  建廠過程充滿艱辛。彼時的滇中,沒有現代化的廠房,沒有先進的冶煉設備,乃至連電力供應都難以保证。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1941年8月28日,工人們煉出了榜首爐鋼水,澆出了9根鋼錠,這些鋼材悉数被運往抗戰前線。

  建廠之路並未就此平整。雲南鋼鐵廠從一開始便引起了日軍的留意,屢遭空襲。1941年3月9日,日軍飛機轟炸了正在建設的一號高爐,兩名工人不幸遇難、重傷兩人、輕傷10余人。

  國对头恨進一步激發了建設者們的生產決心。1943年5月24日,雲南鋼鐵廠使用輪船主體動力設備改造而成的71立方米小高爐初次出鐵,成為雲南高爐煉鐵工業的發端。

  “從建廠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電力制鋼廠和雲南鋼鐵廠貢獻了1萬多噸鐵水、4000多噸鋼材,並培養了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武昆股份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王曉江說。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電力制鋼廠和雲南鋼鐵廠的名稱幾經變遷。1953年,兩廠合並為鋼鐵办理局西南鋼鐵分公司105廠,1955年,更名為昆明鋼鐵廠,昆鋼的簡稱沿用至今。

  走進現在的武昆股份公司廠區,曾經高聳的煙囪不再冒出黑煙,煉鋼車間裡聽不到尖锐的噪聲,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操控系統、整潔的生產環境和隨處可見的綠植。這家老鋼鐵企業,正展示出綠色、智能的新形象。

  焦化、煉鐵、煉鋼、軋鋼等作業實時畫面和設備運行數據“一屏盡顯”,來回旋轉的機械手臂完结對樣品的精准化處理……“才智中心可實時搜集和剖析全工序生產數據,每天可自動生成3500余個生產技術指標情況,並實時調整生產計劃,大幅度的进步生產功率。”武昆股份公司制作办理部生產運營控制中心負責人王立成說。

  從戰火中走來的昆鋼,始終堅守“鋼鐵救國”“鋼鐵強國”的信仰。现在,它正以嶄新的姿態,在科技自立自強的路途上不斷前行。

  作為中國高強抗震鋼研發生產的先行者,武昆股份公司是全國首家獲得抗震鋼生產許可証的企業。2024年,公司研發生產工業線材25.03萬噸,成功构成焊絲、拉絲及冷鐓用鋼三大系列深加工用材產品﹔自主研發的系列礦用U型鋼,一舉補齊雲南省及周邊地區U型鋼生產的短板,為區域工業發展供给了關鍵资料支撐。

  “不平不撓、自给自足”。無論時代怎么變遷,武昆股份公司始終堅守從抗戰時期傳承下來的精力,詮釋著從實業救國到實業興國的時代跨过。

  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南郊,瀘江水奔騰不息,一座歷經80余年風雨的水電站仍然轟鳴運轉——這裡是南边電網開遠南橋電廠,中國歷史上第三座水電站。

  抗戰期間,雲南個舊錫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為確保其生產動力需求,在當地建設一座現代水電站火烧眉毛。1937年2月18日,電廠正式動工,目標直指“使用瀘江河水力發電,輸至大屯以供個舊錫礦冶煉”。

  工程伊始,便面臨設備運輸難題。從主廠房到山腳,僅有一條牛車古道能够通行。896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變壓器等龐然大物,只能依托二三十名工人用麻繩、圓木拖拽前行。

  1940年12月,日軍兩次空襲電廠,5枚炸彈在廠區爆破,最近一枚距主廠房僅50米。引水鋼管被炸毀,廠房受損,工程被逼中斷。

  直至1942年3月,電廠重建才提上日程。在斷壁殘垣中,時任廠長葉家恆帶領團隊創新性採用分段施工法,將5.7公裡引水渠分為27個標段,動員民工110萬人次參與建設,硬生生在懸崖峭壁間鑿出一條“人工银河”。

  歷時17個月,兩台進口機組終於順利發電,並沿44.8公裡線路輸電至個舊。通電后,個舊錫礦日產量提高30%,源源不斷的錫錠通過滇越鐵路轉運援助至抗戰前線。時任雲南礦業公司總經理繆雲台評價:“南橋電廠之建,實乃抗戰工業之基石。”

  南橋電廠不僅點亮了礦區,在當地,利滇電石廠、機制白糖廠等工業企業敏捷涌現,滇南電網雛形初現。《雲南電力工業志》記載:“南橋電廠是開遠工業化的起點,其意義遠超電力自身。”

  新中國建立后,南橋電廠歸口雲南省電業局办理。1955年7月,南橋電廠3號發電機組(哈爾濱電機廠制作)投產,該機組採用當時國內最早進的混流式技術,其核心部件如轉輪、主軸等均實現了國產化。

  现在,南橋電廠依舊生命力繁荣。廠區內,3台老水輪發電機組經過改造后仍在勤懇“执役”,年發電量超過1000萬千瓦時,80多年來累計發電量超過6.5億千瓦時。

  2009年,南橋電廠實施數字化改造,使用信息系統實現“四遙”功用,實現“無人值勤、少人值守”,機組功率從85%提高至92%。现在,南橋電廠總裝機容量2792千瓦,年均發電超過1000萬千瓦時,可供超過3000戶家庭一年用電。

  而在紅河州,以南橋電廠為數字化改造起點,其電網也步入智能時代。220千伏變電站內,人形機器人靈活完结高空安裝、鑽坑埋線﹔10千伏線路上,自動化裝置精准接入導線和發電車﹔“電鴻”物聯系統使停復電操作從40分鐘縮至手機一鍵完结,大幅度下降作業風險……這幅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更綠色的現代化電力圖景,正是南橋電廠“生命力”延續的生動注腳。

  2023年,南橋電廠入選中心企業工業文明遺產(電力行業)名錄,本年再獲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工業遺產”稱號。“作為南橋電廠現行办理方,本年我們將投入約70萬元改造南橋電廠歷史文明展廳,后續還將投資300余萬元,用於長期智能化改造升級,提高運行效能。”雲南電網試驗研究院(集團)副總經理孫偉忠說。

  南橋電廠這位八旬“老兵”以其沉穩的轟鳴,实行著自己的任务。它見証了我國民族工業的堅韌與才智,成為活著的工業遺產,走出了一條現代科技加持、歷史文明厚植的發展路途。

  公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近来,市場監管總局、工業与信息化部聯合印發告诉,公開搜集2025年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 據了解,此次項目搜集活動旨在深化貫徹落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计划(2025—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计划》)布置要求,充沛發揮計量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效果,加速破解產業發展關鍵計量技術瓶頸,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公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保健食品監督抽檢不合格率0.26%,保健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近来,全國保健食品注冊備案和監管作业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